2012/2/8 18:13
四、煮酒滅菌技術
黃酒是低度釀造酒,不宜長期保藏。古代一般選用冬天釀酒。夏天釀造的酒盡快飲掉或賣掉。在商品經濟不發(fā)達的古代,加熱殺菌技術并不是很迫切需要的。
古代加熱殺菌技術的采用,可能經歷了“溫酒”、“燒酒”,再發(fā)展到目的明確的“煮酒”??赡茉跐h代以前,人們就習慣將酒溫熱以后再飲,在漢代,已有溫酒樽這種酒器。溫酒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加熱滅菌的功能。
"燒酒"一詞,最初出現(xiàn)于唐人的詩句中。由于詩句中并沒有說明燒酒的具體制法,具體含義不清,留下千古之謎。唐朝房千里所著的《投荒雜錄》和劉恂的《 嶺表錄異記》也提到燒酒,而且講述了其制法。實際上所謂"燒酒"就是一種直接加熱的方式,而并不是蒸餾的方式。這兩本書所記載的大同小異,即"實酒滿甕,泥其上,以火燒方熟,不然不中飲"。
"火迫酒"的做法與上述的燒酒相同,在《北山酒經》敘述得較為詳細,其過程是在酒甕底側部鉆一孔,先塞住,酒入內后,加黃蠟少許,密閉酒甕,置于一小屋內,用磚墊起酒甕,底部放些木炭,點火后,關閉小屋,使酒在文火加熱的情況下放置七天。取出后,從底側孔放出酒腳(混濁之物)。然后供飲用。
唐代的燒酒和宋代的火迫酒,都不是蒸餾酒,人們采用這種做法的目的是通過加熱,促使酒的成熟,促進酒的酯化增香,從而提高酒質。這種技術實際上還有加熱殺菌,促進酒中凝固物沉淀,加熱殺酶,固定酒的成分的作用?;鹌染频募夹g關鍵看來是文火緩慢加熱,火力太猛,酒精都揮發(fā)了。火力太弱,又起不到上述所提的作用。從酒的質量來看,火迫酒勝于煮酒。書中說此酒"耐停不損, 全勝于煮酒也"。
雖說火迫酒質量優(yōu)良,但生產時較為麻煩,時間也較長(七天)。作為大規(guī)模生產,顯然火迫酒的這一套作法不大合適。相比之下煮酒較為簡便易行。
煮酒,可能就是從唐代的"燒酒"演變過來的。兩者的主要區(qū)別是唐代的燒酒是采用明火加熱,宋代的煮酒是隔水煮。明確記載的煮酒工藝早在《北山酒經》問世之前就被采用?!端问贰肪?85中"食貨志"中有此記載。
《北山酒經》中較詳細地記述了煮酒技術,其方法是:將酒灌入酒壇,并加入一定量的蠟及竹葉等物,密封壇口,置于甑中,加熱,至酒煮沸。
煮酒的全套設備就是鍋,甑和酒瓶。這說明是隔水蒸煮。這種配合是比較原始的。但與唐代的"燒酒"方式相比又有了進步。酒的加熱總是在100 ℃的溫度下進行,不致于突然升溫,而引起的酒的突然涌出。即使有酒的涌出,也是少量的。
《北山酒經》中關于煮酒的目的是明確的,即為了更長時間地保藏酒。避免酒的酸敗。盡管當時人們并不了解酸敗的原因何在。煮酒技術的采用,為酒的大規(guī)模生產,為避免酒的酸敗損失,提供了技術保障。對于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和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,其意義都是非常巨大的。
我國煮酒加熱技術的采用比西方各國要早七百多年。西方的啤酒和葡萄酒的保藏問題,也有類似發(fā)生酸敗的問題。但在古代一直未得到解決。十九世紀中葉后,由于一些微生物學家的不懈努力,尤其是經過巴斯德的大量研究,發(fā)現(xiàn)引起酒酸敗的根本原因是酒中除了能引起發(fā)酵的酵母菌外,還有雜菌存在。正是這些雜菌使酒發(fā)生酸敗。通過多次試驗,巴斯德發(fā)現(xiàn)只需將酒加熱到60℃左右,并在此溫度下維持一段時間,酒就不會酸敗。此法用于啤酒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。此法后流行于各國,被稱為巴斯低溫滅菌法。
宋代時人們還認識到熱殺菌并非避免酒酸敗,長期保存酒的唯一可行方法。 《北山酒經》中說:"大抵酒澄得清,更滿裝,雖不煮,夏月也可存留。"這個結論至今仍有現(xiàn)實意義。如現(xiàn)代所采用的超濾技術,用孔徑極細微的膜,可將酒中的細菌過濾去除,從原理上來說,與古人的是相同的。
《北山酒經》中在煮酒工藝中還有一些至今仍價值的技術,如加入黃蠟(也稱為蜂蠟)。其目的是消泡,酒液冷卻后,蠟在酒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膜, 有隔絕空氣的作用。
五、黃酒的勾兌技術
勾兌技術就是將幾種風格不同的酒按一定的比例混合,從而得到一種風味更佳的酒。南宋羅大經在《鶴林玉露》中有一篇短文,"酒有和勁",是目前已知最早論述黃酒勾兌技術的文章。寥寥數(shù)語,將黃酒的勾兌技術描述得生動而具體。
其一,用于勾兌的原酒各有特色,但又都有所缺陷。合而為之,才能完美無缺。用較為柔和的酒,與酒度較高,口味較辛辣的酒酒混合,就得到了口味適中的酒。其二,兩種原酒,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