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5/1 16:03
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 (記者王海鷹、劉元旭、朱立毅、俞麗虹)“瘦肉精”事件塵埃未落,“染色饅頭”“回爐面包”“牛肉膏”又接踵而來。食品安全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,然而惡性事件卻頻頻出現。食品安全屏障為何屢屢被突破?監(jiān)管到底缺失在哪兒?把好“入口”安全關該有哪些突破?
監(jiān)管“馬后炮”:曝出來就查,曝不出來就算
來自權威部門的最新數據顯示,2010年,有關部門共檢查各類食用農產品、食品及相關產品生產經營單位3552萬戶次,查處各環(huán)節(jié)違法違規(guī)行為13萬起,抓獲犯罪嫌疑人248人,取締和停產違規(guī)企業(yè)單位10萬余家。食品安全的整頓力度不可謂不大,但為何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頻現?
隨著上海盛祿食品公司非法使用色素生產“染色”饅頭的曝光,相關部門迅速進行了查處。然而,疑問卻并未隨著調查結果公布而消除。一個饅頭從生產到銷售再到最終上到百姓餐桌,需要過企業(yè)內控、質監(jiān)、工商等諸多關口,但遺憾的是,除了經營者“黑心”外,安全監(jiān)管防線“集體失守”。
記者梳理發(fā)現,從近期曝光的“染色饅頭”“回爐面包”“瘦肉精”豬肉、“牛肉膏”事件,到以前披露的“三聚氰胺”奶粉、“大頭娃娃”奶粉、“假葡萄酒”事件,其中暴露出的“馬后炮”監(jiān)管,并不少見。
2008年發(fā)生的“三聚氰胺”奶粉事件,從當年3月起三鹿集團、有關部門就陸續(xù)接到消費者反映,在前期長達四五個月時間內,各級檢測機構先后多次對三鹿奶粉進行檢驗,“均未發(fā)現問題”。直到9月被媒體曝光后,地方政府和企業(yè)才開始“徹查”。
2010年底的河北“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”中,當地的假葡萄酒業(yè)存在多年,形成了“造假一條龍”,甚至帶火了當地的酒精、食品添加劑及制作假冒名牌葡萄酒標簽廠家,而當地的監(jiān)管部門竟“渾然不覺”。直到被曝光,才開始“迅即”介入……
在疑云未散的“瘦肉精”事件中,有關部門排查后對外界稱,確認的“瘦肉精”陽性生豬主要集中在河南濟源周邊四縣市。而“巧合”的是,媒體所曝光的,也是這四縣市?!案阏{查的媒體掌握得這么準?沒被曝光的就全都讓人放心嗎?”采訪中,一些百姓仍心存疑慮。
從現實來看,目前我國共有食品、食品添加劑、食品相關產品生產企業(yè)和小作坊40多萬個,人手相對較少,快速和常規(guī)檢測能力不夠完善。“監(jiān)管難度大,但這并不能成為監(jiān)管缺位的‘擋箭牌’!”山東大學社會問題研究專家馬廣海教授認為,作為百姓食品安全“把關人”,少數監(jiān)管部門工作人員得過且過,曝出來就查,曝不出來就算,這樣食品安全事件焉能不發(fā)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