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2/8 17:08
5、依此做完80克和40克的面團,并將三個花邊兒餅底摞起成'蓮花座';
6、將剩下的面團取40克揉成一頭粗一頭細的長條,做成 “圣蟲” (蛇的形狀)盤在5的餅坯上。 再取一小塊面團,捏成圓盆狀,底部蘸少許水,放在 “圣蟲”頭下做 “聚寶盆”;
7、用小剪刀在 “圣蟲”身上剪出刺兒,并在頭部橫向剪開成嘴,塞入紅棗片和硬幣,用綠豆蘸水摁入頭部兩側做眼睛,并在眼睛后側各剪一小刀立起成 “角”;
8、用剩下的小面團捏成幾個小元寶狀,底部蘸水,粘在 “圣蟲” 身邊的空白處;
9、覆蓋餳發(fā)15分鐘,上鍋蒸15分鐘即可。
“圣蟲”,來自山東萊州的一個傳說。
"從前村里有一戶人家在寒冬臘月里娶媳婦,這戶人家生活比較富裕,請了八個壯漢抬著八抬大轎去迎親。
這天大雪紛飛,天氣寒冷,在路上有一只神蟲凍得哆哆嗦嗦,新娘子見它凍得可憐,于是把它抱起來藏在懷里給它取暖??墒亲咴诼飞限I子越來越重,八個壯漢好不費勁,左肩換右肩,好不容易把轎子抬回了新郎家。
眾人喜氣洋洋地把新媳婦迎進了新房,新娘惦記著懷里的神蟲,忙追問婆婆糧囤在哪兒,婆婆心里歡喜,認為新媳婦能持家、會過日子,于是領著媳婦挨個糧囤轉了一圈,新媳婦悄悄把藏在懷里的神蟲放在了糧囤里。
婚后的幾天,新媳婦一直掛念著神蟲,這天,新媳婦帶著婆婆到糧倉去,打開糧囤一看,神蟲活得好好的。新媳婦勸說婆婆開倉三天,救濟全村的人們,讓全村的人到糧倉取糧食,能取多少取多少。神蟲也自然要報答新媳婦的救命之恩。全村人歡天喜地,肩挑背扛、車推驢馱好不熱鬧。三天后,新媳婦領著婆婆到糧倉一看,囤里的糧食絲毫未減。
從此,人們?yōu)榱思o念神蟲,也為了五谷豐登、風調雨順,每逢新婚、春節(jié)等人們都用面粉做成神蟲的樣子放在糧囤里供奉,并稱它為“升蟲”,也有的叫“圣蟲”、“神蟲”、“剩蟲”,含有糧食滿倉,生活繁榮高升的意思。
山東許多地方還將“圣蟲”做成刺猬和蛇的形狀,口含鎳幣或紅棗,大的供在財神和灶神的祭案上,小的放在米缸、面缸、糧囤、錢柜和衣櫥里,以祈求財物增多、使用不盡。"
民俗這東西,博大精深,不是我等小輩能說明白講清楚的。 即便是同一地方,不同人家,也會有不同的說法,不同的做法。 流傳至今,并非為了信仰,更多的存在是為了應景兒,形似,寓意在,過年的味道便在。。、
小時候,不在農村過年,也沒太多講究,家里蒸面食相對簡單,做點大棗餑餑,豬頭,刺猬,圣蟲,也不用色素點染,沒那么花俏,只是每樣兒都象征性地做做,圖個吉利! 每年媽媽必做的"重頭戲"就是盤在蓮花底座上的"圣蟲",媽媽叫它“團圓餅”,大年初一全家人要一起吃的 “團圓餅”,直到后來我嫁人,媽媽依然每年初一等著我(后來是我和兒子一起)回去吃這種“團圓餅”。
也許只有我們家才管它叫做"團圓餅",婆婆家的團圓餅是另外一種面食,而在別的地方,團圓餅又是另外的另一種面食。。。
對我來說,盤在蓮花寶座上的圣蟲,就是媽媽盼著孩子回家的一種召喚! 只要心中有期盼,圣蟲能保佑的又何嘗不是團圓的"有余"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