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2/7 12:49
導讀:冬至馬上就要到了,一年一度冬令進補也已悄然升溫。常言道“冬令進補,來年打虎”,冬季是一年中最好的調(diào)補時期,而在眾多調(diào)補方法中中醫(yī)進補又最受熱捧。冬季氣候寒冷,機體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會發(fā)生變化,合理地選擇中藥材煲湯,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。
中藥材價格與進補熱情同步飛漲
近年來,隨著市民對養(yǎng)生的日漸重視,各類名貴中藥材一時間成為市場上的“搶手貨”。與市民的中藥進補熱情同步飛漲的還有中藥材的價格。中國中藥協(xié)會中藥材信息中心發(fā)布的監(jiān)測報告顯示,繼1988年、1992年和2003年“非典”之后,中藥材正進入最猛的第四輪漲價潮。中藥材價格在過去一年內(nèi)漲價近一倍,被戲稱為“建國后最猛漲價”。以中藥太子參為例,一年間,每公斤的價格已經(jīng)從50元漲到500元,此外冬蟲夏草、阿膠、西洋參、三七、牛黃等都位列漲幅榜前茅。
中藥造假揭秘沒有造不出只有你想不到
然而,中藥材的質(zhì)量卻沒有隨價格一起上漲。消費者在購買時也常遭遇“假冒偽劣”。浪費金錢事小,“吃錯藥”事大。2011年轟動一時的“血燕”造假事件觸目驚心,除此之外,花旗參摻胡蘿卜、蟲草里混合鉛粉、樹膠充當蜂膠、紅薯加工后“變身”何首烏等中藥造假事件也屢屢被媒體曝光。越是名貴、價高的中藥摻雜使假的情況越嚴重。除了造假,以次充好、缺斤短兩等情況在中藥材行業(yè)也十分普遍,尤其在藥材集散地、中小型加工企業(yè),以及私人收購站點。
專家教你用“五感”鑒別中藥材
由于中藥品種繁多、形態(tài)各異,而造假市場又充斥著巨大的經(jīng)濟利益讓越來越多的不法分子敢于“鋌而走險”,一時間中藥材用藥安全問題突出,令不少中藥“粉絲”望而卻步。因此,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掌握一些基本的鑒別中藥材常識至關重要。在此,專家向我們介紹了一系列簡單易行的辨別方法,市民在選購中藥食材時可一作參考。
看:“目測”是最為直觀鑒別中藥材質(zhì)量的方法,根類藥材多為圓柱形或紡錘形,而根莖類藥材都有較多的莖痕,皮類藥材則多為卷筒狀等。顏色,也是鑒別的另一重要因素,我們可以通過對藥材外表顏色的觀察,分辨出藥材的品種、產(chǎn)地和質(zhì)量的好壞。專家介紹,在挑選冬蟲夏草時,就可以通過最簡單的“看”來甄別:第一,看形態(tài)。冬蟲夏草由兩部分組成,蟲體和草體,正品冬蟲夏草蟲長通常為3到5厘米,有足8對,中間四對足很明顯,蟲體背部有20-30條環(huán)紋。第二,看顏色。斷了的蟲草斷面呈白色,蟲體為黃色或者黃棕色。草部分:多數(shù)“草頭”部分顏色發(fā)黑,細長,斷面平坦,色略發(fā)黃。
嘗:“口嘗法”鑒別藥材的意義不僅在于味道,更在于“味感”,味分為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味,如山楂的酸、黃連的苦、甘草的甜等。味感則分為麻、澀、淡、滑、涼、膩等。藥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學物質(zhì)也有密切關系。市民在選購牛黃時,可以先“嘗味”,將牛黃少許放在舌尖,有一股涼氣擴散到舌心至舌根,味微苦而甘甜,沒有其他腥膻雜味,嚼之似泥而沒有渣雜,唾液可染成淡黃色。偽品多味苦而難于嚼碎,有時有滑膩感。
聞:藥材的氣味與其所含的成分有關,鼻聞也是重要的鑒別方法之一,尤其對于鑒別一些有濃郁氣味的藥材是很有效的,如薄荷的香、魚腥草的腥、阿魏的臭等等。
摸:藥材的軟硬、輕重,細致還是粗糙,可以通過手指間的“觸感”來體現(xiàn)。即使是同一種藥材,由于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,也會有較大的差異。市民在選購麝香時,可以采用“手捏法”:取麝香末少許,放在手心中,用水潤濕后,用手指壓捏,應有柔軟感,不粘手,不結(jié)塊,放手后富有彈性的為質(zhì)量上佳的麝香。
水試和火試
有些藥材放在水中,或用火燒灼一下會產(chǎn)生特殊的現(xiàn)象。這與藥材內(nèi)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密切的關系,如顏色改變、產(chǎn)生泡沫、粘性、滑膩、膨脹及其它現(xiàn)象等等,用以確定中藥材的真?zhèn)蝺?yōu)劣。如熊膽的粉末放在水中,會先在水面上旋轉(zhuǎn),然后成黃線下沉而不會擴散。麝香被燒灼時,會產(chǎn)生濃郁的香氣,燃盡后留下白色的灰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