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/4/23 22:17
洋奶粉換個馬甲就漲價(產經觀察)
本報記者 潘潔 實習生 羅崢曦
洋奶粉的高定價,或許可以歸結為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
洋奶粉誓將漲價進行到底。昨日,據中國之聲報道,包括多美滋、美贊臣在內的多個洋奶粉品牌再度被曝提價。這是部分洋奶粉一年來第四度調漲。業(yè)內表示,洋奶粉一年多次提價已成慣例,然而消費者非但沒有轉用國產奶粉,反而趨之若鶩,“想漲就漲”的外國乳企,大有吃定中國消費者的態(tài)勢。
企業(yè)
想漲就漲,吃定消費者
昨日,在上海浦東新區(qū)楊高中路的卜蜂蓮花超市內,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注意到,低于200元的進口奶粉幾乎找不到。常見的罐裝洋奶粉低端系列在250元左右,高端系列的價格在400元以上。貨架上,417元的惠氏“金裝系列愛兒樂”、475元的雅培“菁智”、486元的合生元“超級呵護”,定價一個更比一個高。
記者注意到,原價為229元的美贊臣安嬰兒A+900克罐裝奶粉,如今售價已上調至265元。銷售人員告訴記者,包括美贊臣、多美滋等多款洋奶粉都已換了新包裝,價格普遍上漲20元到30元,但是銷量依然很好?!鞍凑諒S家的說法是因為原材料上漲才漲價的。換包裝以后,成分改變一些,克數沒變,主要配方變了,營養(yǎng)成分也增加了?!?/P>
據了解,繼今年3月美贊臣、雀巢等品牌的洋奶粉發(fā)出漲價通知后,5月,美贊臣宣布因推出新配方調價10%,7月下旬,多美滋表示,零售價的平均漲幅為10%。在不到三個季度內,洋奶粉價格一季一漲。
市場
漲價理由站不住腳
談及洋奶粉漲價,乳企和經銷商給出的理由無疑是“成本上漲”、“關稅上漲”、“配方升級”等說辭。
東方艾格農業(yè)咨詢公司乳業(yè)分析師陳連芳算了一筆賬:在歐洲很多國家,普通配方奶粉的價格大多在10歐元左右(折合人民幣不到100元)。奶粉的最終價格是由生產成本、進口稅、銷售環(huán)節(jié)的利潤、運費、破損率以及售后服務等部分組成,尤其是從廠家到總代理再到地區(qū)代理,然后進入超市、賣場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要加價10%以上,還有廣告費、推廣費以及進店費等,都是一大筆開銷。
另據乳業(yè)專家王丁棉透露,進口小罐成品奶粉增加的成本主要為海關進口關稅和檢測費,這兩項大約占到原售價的近三成。如果奶粉長期積壓在口岸不運走,可能會產生停倉費用。據了解,洋奶粉進入中國,包括5%至15%的關稅、10%的質檢等海關費用、17%的增值稅,加上10%左右的總代理,經銷商20%至30%的空間,再加上20%至30%的經營成本等,境內價格高于境外自然順理成章了。
不過,奶企口中“成本上漲”的理由在當前形勢下有些牽強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全球原料奶普遍增產,導致國際需求和國際牛奶價格一并下滑。據國外媒體報道,因為對奶價下跌不滿,今年歐洲一些國家的奶農甚至以傾倒牛奶來抗議低奶價。而有關專家表示,奶業(yè)原料價格近期相對穩(wěn)定,成本并不會上漲過多。
乳業(yè)分析師宋亮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今年國際經濟形勢不好,大宗商品、石油、包裝塑料(9935,15.00,0.15%)的價格都在下跌,成本上漲的說法在前兩年還說得過去,但是今年洋奶粉的成本上漲理由顯然站不住腳?!案鼡Q包裝只是個噱頭,試問什么樣的包裝能讓價格提升10%,更換新配方對奶粉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?!?/P>
專家
本土奶企惹的禍?
近期,奶粉問題頻頻,甚至連檢測機構也連爆烏龍,消費者信心屢遭打擊。陳連芳透露,洋奶粉之所以能多次漲價,首先是剛性需求,廠家看準了消費者不會因為奶粉價格高而不買;其次是國內的乳制品經常出現(xiàn)各種問題,給了洋奶粉漲價的機會。洋奶粉的高定價,或許可以歸結為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。
記者了解到,一家洋奶粉在華全面開賣奶粉時就曾進行過一次摸底調查,結果顯示,中國母親樣本中49%的被訪者認為“高價格意味著高質量”。
宋亮同時分析,今年龍寶寶的高出生率也從側面保障了洋奶粉一定的市場基礎。有關數據表示,今年龍寶寶出生率較往年提高5%,國產奶粉質量不如人意,必然推動洋奶粉銷售激增。
此外,在中國一線城市,洋奶粉的市場份額達到80%,二三線城市也達到60%左右,且洋奶粉還在推動渠道下沉,向三線城市發(fā)力,外資乳企的市場控制力毋庸置疑。上海奶業(yè)行業(yè)協(xié)會副秘書長曹明就對媒體表示,洋奶粉“想漲就漲”的“底氣”源于其對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的掌控。
原文地址:http://finance.sina.com.cn/consume/20120808/051912787078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