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戶端
美食天下

飲食健康

飲食健康 食療食補
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> 飲食健康 > 飲食常識 > 正文

6種情況誘發(fā)食管癌 病從口入

2017/4/27 16:21

俗話說“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”,對于消化道腫瘤中的食管癌尤其如此。食管是一切飲食經(jīng)過的通道,食物在食管內成團,有序進入胃內消化。食管癌的表現(xiàn)常以進行性吞咽困難為主,先是難咽干的食物,繼而是半流質食物,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。但是在早期癥狀常不明顯,早期吞咽粗硬食物時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覺,食物通過緩慢,并有停滯感或異物感。梗噎停滯感常通過吞咽水后緩解消失,癥狀時輕時重,因此容易被忽視。

食管癌雖然可能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,但與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。究竟哪些不良的飲食習慣,容易誘發(fā)食管癌?

“趁熱吃”燙傷口腔黏膜

人的食管壁是由黏膜組成的,十分嬌嫩,只能接受50℃~60℃的溫度,超越這個溫度,食管的黏膜就會被燙傷。若常常吃過燙的食品諸如火鍋、麻辣燙等,還有些人不管吃什么都喜歡“趁熱吃”,吃熱粥、喝熱湯以及喝熱茶、熱奶都喜歡趁熱。俗話說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這樣不時燙一下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就會對口腔、食管、胃內黏膜構成嚴重損傷,往往“舊傷未愈,又添新傷”,反復燙傷可構成淺表潰瘍,招致慢性口腔黏膜炎癥、食管炎等病癥。長此以往,就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,以至癌變。

而且經(jīng)常吃熱食的人,黏膜在熱刺激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會增厚,反應會越來越不敏感,這樣會越來越不怕燙,而吃得越燙,口腔黏膜會越增厚。如此惡性循環(huán),人會不由自主地接受越來越嚴重的灼傷刺激。

這種刺激帶來的損傷還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,這種食管炎有時伴有間變細胞,有人提示這有可能是癌前病變之一。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,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。

同樣,我們在飲水時也應該講究溫度。日常最好飲用溫水,水溫在18℃~45℃之間。過燙的水不僅會損傷牙齒的琺瑯質,還會強烈刺激咽喉、消化道和胃黏膜。即使在冬天,喝的水也不宜超過50℃。資料顯示,在食管癌患者中,平時喜好熱食、熱飲者占90%以上。這些人的食物或飲料的溫度平均為71℃~74℃,個別達88℃。據(jù)實驗所得,進食75℃左右的食物或飲料,食管上皮會有反應;到了80℃左右,食管黏膜上皮會出現(xiàn)壞死、不典型性增生。

中醫(yī)在飲食宜忌中常說“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”是指食物的溫度不要像沸騰的水那樣灼熱燙人,也不可以像寒冷的冰那樣冰冷滄人,飲食過熱或者過冷都會帶來傷害,尤其對咽喉及食管這些消化道的門戶部位更易帶來傷害,引起病變。

最受歡迎的家常菜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