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5/1 15:44
以解決奶粉問題的魄力拯救橘子
受“橘子事件”影響,山東省城濟南的橘子銷售量急劇萎縮。其中果農承擔的損失最大,一些湖北果農表示,如果再賣不出去,只好讓橘子在樹上爛掉,這樣還可以省下一筆摘果的人工費。
“橘子事件”像一個慢慢潰爛的橘子,終于顯現出它悲慘的一面。對果農而言,這已經不是一個事件,而是一場嚴重的“橘子危機”。一名自稱“果農兒子”的網友在論壇發(fā)帖,“欲哭無淚”地呼吁大家多買橘子。筆者的家鄉(xiāng)靠近湖北柑橘主產地,知道這個季節(jié)滿山遍野的金黃果實,就是當地農民一年的指望。橘子在枝頭爛掉,悲愴將在風中擴散。
但是,誰也沒有理由去責怪消費者“聽風是雨”。他們已經是太多問題食品的受害者,在沒有一種穩(wěn)定的安全機制可供信賴之前,“寧信其有,不信其無”實在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。在吊白塊、蘇丹紅、地溝油以及問題奶粉的輪番攻擊之下,消費者早已成為驚弓之鳥,打垮他們對于某種商品的信心不需要嗖嗖飛來的利箭,只需要一聲弓響就足夠了。某地橘子生蛆的消息就是這樣一聲微弱的弓響,全國消費者信心的傷口卻應聲崩裂,足見所受傷害之深。同樣,誰也沒有理由去指責媒體“妄加炒作”。媒體的使命在于傳遞真實信息,提供均等的輿論傳遞機會。在消費者與果農之間,它不應也沒有進行傾向于某一方的報道。報道的先后順序,也僅僅局限于事件發(fā)展的過程。
不過,我們還沒有看到一種應對“橘子危機”的有效機制。最初的相關信息披露并非主動而是來自于倒逼,當地官方對一條涉嫌“造謠”的信息的“辟謠”揭開了橘子生蛆消息的面紗。在公眾均能判斷確有其事的情況下,有關部門卻堅持要向公安機關報案以追究“造謠”者責任。其本意或許在于保護另外大批橘農的利益,但它帶來的卻是公眾的不信任乃至逆反心理。在有關部門宣稱疫區(qū)柑橘并未外流的情況下,全國多個城市接連發(fā)現生蛆柑橘,到底是生蟲柑橘外流還是疫病擴散,消費者難免愈加恐懼。由此可見,對于問題農產品的信息披露,應當建立一個更加主動、權威、高層次的公開機制。在“橘子危機”已經影響全國的情況下,有關國家部委應當迅速給出權威信息。
溫家寶總理曾說,食品是從田野到餐桌的一個完整的鏈條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要進行有效而有力地監(jiān)督。對農產品的質量,不能靠消費者在市場上自己進行檢驗。職能部門對于危機的介入,也不能等待釀成風波之后才出來收拾亂局。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提前干預,讓消費者得到透明而完備的信息,這樣才不至于使公眾因為杯弓蛇影,而將某一類產品一棍子打死,從而在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同時,有效保護最大多數種植養(yǎng)殖者的利益。對病蟲災害影響農民利益的問題,不能指望靠封鎖消息、欺騙市場的辦法來解決。將國家扶持農業(yè)的部分資金投入農業(yè)保險,以應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風險,這才是真正管用的應對之道。
有資料表明,柑橘是中國僅次于蘋果的第二大水果。到2004年,中國柑橘種植面積達146.5萬公頃,居世界第一位,產量達1448.2萬噸,世界排名第三位,實現產值173.8億元。在柑橘主產區(qū),柑橘產值占到當地農業(yè)總產值的30%-70%,是不折不扣的支柱產業(yè)?;蛟S,救柑橘的價值與救奶業(yè)不相上下,而且橘子僅僅是個別產區(qū)生蟲而已,挽救的難度并不太大。以解決奶粉問題的魄力來拯救橘子,并因此確立一種干預農產品質量問題的有效機制,不僅殊為重要,而且為時未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