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5/1 15:44
童立進
三聚氰胺毒奶粉的事情還沒完,又傳出柑桔生蛆、花生毒死人的消息。這些傳言和三聚氰胺奶粉一樣,都是發(fā)源于網絡,后經過媒體的報道得到廣泛傳播。記者的調查證實,上述傳言并非空穴來風:柑桔生蛆重慶市場確有發(fā)現(xiàn),只是與傳言的產地“四川廣元”并不完全一致,不過廣元確曾發(fā)生大面積果蛆蟲害;花生毒死人尚未找到確切案例,但山東部分地區(qū)農民種花生時一直在使用有毒(低毒)農藥,甚至不排除有人違規(guī)使用已被禁用的劇毒農藥。
我們再來看看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是如何對待傳言的。四川省植物檢疫站就“廣元蛆蟲柑橘”表示,此事件有炒作之嫌,衛(wèi)生部門也將就這些流言和短信向公安機關報案。而在山東,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就“傳言是否確為造謠”、“造謠者到底是誰”、“出于什么目的”等問題展開調查。四川和山東不約而同的是,均把網上消息來源甚至部分媒體的跟蹤報道定性為“造謠”,前者已由公安查處,后者也在努力揪造謠元兇。
想到這里,筆者不禁為之一驚:如果不是三鹿奶粉一紙檢驗報告及時公之于眾,消費者如何知道網絡上關于“毒奶粉”的傳言究竟是真是假?如果有人把三聚氰胺當謠言給法辦了,那又會是怎樣的結果?
中國人向來信奉“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”的古訓,但很顯然,在對待網絡傳言,特別是有關食品安全的網絡傳言時,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卻表現(xiàn)得沒有那么大度。文過飾非的官場氛圍不客氣地說各地各部門都有存在。正是這種文過飾非的地方(行業(yè))保護氛圍,才最終讓三聚氰胺奶粉闖了大禍。試想,不法商販剛想到用三聚氰胺就被舉報或者查辦了,還會有今天的惡果嗎?
從這一點上說,政府和質量監(jiān)管部門必須廣開言路,讓產品質量特別是食品質量有效地放在全社會、全部消費者的監(jiān)督之下,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。而先天開放的網絡,是傳導民生民情的最好通路,即使有些言論是過火的,也未必一定要把它上升到“造謠”的高度,動用警力更是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”之舉。
食品法草案正在提請人大審議,筆者特別期待這部法律,將來能給廣大食品消費者提供說話的權利——不僅在網上,也不僅是確實掌握證據的舉報,即使是對自己所吃的某種食品有懷疑也有地方去說,有人認真地去聽,及時地去調查,并且不會因為自己的懷疑而戴上“造謠者”的帽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