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5/1 15:52
眾所周知,乳制品質量優(yōu)劣的一個核心檢測標準是乳蛋白含量。在1986年制定的生乳標準中,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不低于2.95%;同時,2003年的標準對菌落總數也進行了嚴格的限量,每毫升生乳菌落總數不超過50萬。
今年3月26日,衛(wèi)生部批準公布了乳品安全國家標準,即生乳新國標。而生乳新國標的出臺,充分暴露出政府對新國標難以盡善的無奈之意。
在新國標中,乳蛋白含量由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不低于2.95%降到了2.8%,菌落總數則從2003年的每毫升50萬調至 200萬。
顯而易見的是,與以往相比,標準非但不升,反而降低了生乳質量準入“門檻”。以致于被輿論認為是創(chuàng)下了25年來的“歷史新低”,新國標也因此被指一夜倒退了25年。
在筆者看來,新國標的確有“失水準”之嫌。乳制品在其整個生產加工過程中,都會引入不健康的因素,其中包含了環(huán)境與人為主導所致,譬如人為的添加三聚氰胺,致使蛋白質含量得到明顯上升,但也給健康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傷害。若要保證其質量,不僅要注重生乳的質量,更要把控好整個生產加工的全過程。而國標也應該在充分考慮安全性的前提下,對食品生產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起到約束力。
我國目前奶牛飼養(yǎng)中粗飼料結構單一,優(yōu)質飼草飼喂率低,導致生乳蛋白質含量也相對較低,而且小規(guī)模奶牛養(yǎng)殖比例較高,100頭以上規(guī)模養(yǎng)殖比例僅為23.1%,養(yǎng)殖水平低就造成了生乳菌落總數相對較高,這是業(yè)內不容爭執(zhí)的事實。
有因必有果,從新國標公布的內容來看,恰恰是考慮到了生乳質量普遍存低的現象。而這一看似符合中國國情和產業(yè)實際的新規(guī)則,保護了大量的中小規(guī)模養(yǎng)殖戶的利益,背后卻是在不停的剝奪群眾的健康權。
三鹿奶粉事件給我們留下了生與死的教訓,也證實了國標的制定,確實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否受損。就生乳新國標的頒布來說,成了因小失大的利益失衡和無奈的感情用事。筆者認為,新國標的頒布,尚且需要制度為其護航。并且,在每一個國標的制定公布前,還應該充分聽取民眾意見,諸如當下全國推行的網絡問政,借鑒這一模式也未嘗不可。
食品安全關乎民生、關乎群眾生命健康的切身利益?;诖耍魏握邩藴实念C布與實施萬不可心慈手軟。如若不然,不僅是對政策標準的玷污,更是對群眾利益的不負責任。